七月的潍坊安丘官庄镇西挑河村,阳光穿透智能大棚,在嫩绿的葡萄叶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被大棚包围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坐落在青翠的农田间,与周围的平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产业园大厅内,巨大的电子屏上显示着农场实时的“生命体征”,土壤含水量、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多个数据在数字农场体内流淌。这里没有传统农场的喧嚣,只有服务器机柜低沉的嗡鸣,种地靠数据不靠锄头,与传统农田形成鲜明反差,于阡陌间生出智慧农业的蜕变。
长生源生态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宝杰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70后的他,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小时候就天天跟着父母种地,对农业比较了解。”王宝杰回忆道,以前种地全凭力气,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这位“农二代”,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有着刻进骨子里的记忆。
2015年,在企业端铁饭碗的王宝杰,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回乡包地,干农场!“当时在企业也是负责农业项目,每年会到国外进行学习,他们大规模大范围大机械的运作方式,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当时我就想,能不能搞一个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操作模式,让种地变得高效又简单。”所以,从农场建立之初,王宝杰就坚定要走生态高质量农产品发展的这条路子。
最初的创业给了王宝杰一记沉重的耳光。他选择从熟悉的生姜种植起步,却在第一年就遭遇打击。“当时的姜种全从外地调运,种下没俩月,一个棚突然爆发姜瘟病,全完了。”王宝杰至今记得掀开地膜时的场景:姜块腐烂发黑,散发着刺鼻的霉味,十亩地最终颗粒无收。更糟的是,其余地块因种苗品质差、管理技术跟不上,平均亩产仅五六千斤。
但这次失败让他看清了关键:“农产品质量不行,再辛苦也卖不上价。”听说外地有种脱毒姜种,长出的生姜光泽好、抗病性强,他立刻托人打听,却被价格吓了一跳——脱毒姜原种一斤要三四十元,一亩地得用三百斤,单种苗成本就过万。“当时农场刚起步,哪有这么多钱?可看着烂在地里的姜,我就憋着一股劲:必须搞到好种苗。”那段时间,他带着团队跑遍了外地育种基地,咬牙高价买回少量脱毒姜种试种,但高昂的成本让规模化种植难以为继。
官庄镇政府了解到农场的困境后,主动牵线搭桥,引进了潍坊学院赵月玲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出脱毒大姜种苗,如今,农场规模从120亩扩大到1200余亩,大姜亩产达到一万两千多斤,远销海外。
产业园内,处处充满智慧农业的气息。采访之初,王宝杰大步流星地带着记者走向操作间,指着一台设备,声音里带着藏不住的得意:“先看这个‘大家伙’,这可是咱的‘田管家’,是我们团队自主研发的。”
这台被他称作“水肥一体机”的设备,乍看像个紧凑的钢铁柜子,却藏着不少巧思。设备正面嵌着一块显示屏,实时显示肥料温度、PH值、循环流速、注肥压力等数据,周围分布着十几个按钮,分别标注着“外置泵”“加热棒”“调酸调碱”等功能;侧面伸出几根粗壮的管道,有的连着水箱,有的通向埋在地下的滴灌系统,像给土地插了根“输液管”。
这台看似普通的机器,藏着长生源从“拿来主义”到“自主创新”的多年自主研发路,每一个按钮都浸透着研发团队在本土化革命里摔过的跟头、熬过的夜。
农场创设初期,就有发展智慧农业的设想。“庄稼生长过程中,水肥是个非常关键的要素,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就计划在水跟肥上多做文章。”王宝杰告诉记者,团队的年轻人提出来,能不能在办公室里就能完成浇水施肥,他一听觉得是个方向,于是就朝着这方面发展。
刚开始的时候,团队从以色列买入设备,但国外水肥机一台就要十三万,对家庭农场来说投入成本过高。后来,王宝杰决定自行研发,针对国内农业特点来设计一款水肥机。“第一款做的时候非常简单,实现不了根据田间获取的数据信息判断是否开始或停止作业,达不到智能化。”经历多年实践与开发,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机更新到了第五代,价格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1/3。
据了解,第五代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施肥,通过“互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智慧物联网控制中心,可远程控制温室内的生态环境。在保温系统中,通过采集、分析和控制土壤湿度、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等来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在灌溉系统中,通过感应土壤的水分含量,植物水分挥发速率,判断最合适的灌溉时机,并在设定条件下与接收器通信,控制灌溉系统的阀门打开、关闭,达到自动节水灌溉的目的。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计量装置、可视化操作界面能够实现水肥自动化操作。
现在的产业园内,“互联网+智能水肥一体化”智慧物联网可一键调节室内光、温、水、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就可全部完成,自动化水平高,大大降低了人力投入。智慧化种植通过自动测土配方,均匀施肥,避免了大水漫灌,能够节约用水20-50%;氮肥利用率从30%提高到90%、磷肥利用率从20%提高到45%、钾肥利用率从50%提高到80%;引入微生物发酵设备,减少化学投入品使用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明显改善农产品品质,智慧农业随之徐徐铺展。
智慧农业的持续发力,不仅重塑了农场的生产方式,更在生态与品质层面带来了连锁反应。
借助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精准施肥,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有效控制了农药残留,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更通过科学管控土壤营养成分,避免了传统农业粗放式滥施肥导致的土地板结、地力下降等问题。引入的微生物发酵设备,能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土壤环境实施生态干预,实现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平衡,让园区土地始终保持健康状态。在此基础上,农场严格对标欧盟标准,生产的葡萄、西红柿等果蔬均达到绿色农产品要求,顺利通过欧盟GAP认证,品牌价值由此大幅提升。
然而,看着周边村民守着薄田发愁,土地撂荒的现象越来越多,王宝杰心里很不是滋味。“农场富了不算富,得让大家都富起来。”他深知,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自身效益,更在于带动一片、惠及一方。
为此,2021年农场率先探索“科技创新、数字赋农”的现代农业新模式,联合政府创新“企业+村集体+农户”管理模式,推出“保底+分红”的“442”共同富裕机制:村集体和土地合作社“村社合一”,村民以土地入股成为股东,土地流转保底收入800元/亩;生产经营纯利润按企业、村集体+农户4:4的比例分红,剩余2成作为发展基金,用于基础设施配套等公益事业。这一模式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通过吸纳数十位中老年农民就业,让他们在技能提升中学习农业知识、提高劳动力素质,年收入较以往增加4-5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与农场的互利共赢。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科学种植的“金钥匙”,农场在带动增收的同时,同步推出了农业样板打造、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田间培训、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田建设、水肥一体化应用等多项农业新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32次,受训人员超1000人次,有效带动了安丘及周边县市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也让农场成为中化农业在山东省的示范培训基地和种植大户学习基地。
不仅如此,农场还通过与潍坊学院等高校建立“政产学研教”模式,推动学校、政府、企业深度联合。一方面,试行学生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科研人员服务地方的联动机制,由园区一线技术人员和高校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十几名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利用寒暑假及毕业设计参与企业实践,既让学生积累了工作经验,也为农场储备了人才,优秀学生更能获得优先择业机会;另一方面,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水肥及果品质量监测实验室、小麦育种实验室等平台,承担了“智慧农业中水肥参数确定及模型建立”“葡萄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等横向课题,让科研成果真正扎根田间。
正如王宝杰所说,农场现在正“多条腿走路”:主营的大姜种植亩产达12000斤,以短胖外观和高品质赢得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际市场的认可;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设备,更以质高价廉的优势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
远处的智能大棚里,第五代水肥一体机仍在安静运转,输送管里的营养液正顺着滴灌带渗入土壤,滋养着即将破土的脱毒姜种。从技术输出到模式复制,从带动就业到培育人才,长生源的“涟漪效应”正沿着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不断扩散,让智慧农业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场无声的革命,在每一寸土地、每一株幼苗、每一位农民的笑容里,写下最扎实的答案:当智慧真正扎根阡陌,乡村的未来便有了无限可能。必赢网站入口必赢网站入口
联系我们
电话:0771-2219654
手机:18878725696
公司地址
地址:南宁市青秀区东葛路118号南宁青秀万达广场西3栋2522号
公司名称
必赢官方入口